当前位置:首页 > 围观话题 > 正文

有争议的话题热点文案“性暗示”广告惹众怒丑鞋品牌陷擦边争议!

时间:2025-06-12阅读数:22

  不是因为它家羊毛靴不够暖,而是广告画面被网友集体吐槽“性暗示太明显”,引发网友对其“擦边”的质疑。

  事情是这样的,靴子品牌UGG找韩国女团 NewJeans 的 HANNI拍摄了一支形象大片,没想到却遭到网友一片谩骂声,先来看看这支广告的内容:

  这可不是个别网友的 “神经过敏”,评论区里一水儿的吐槽。打开UGG抖音评论区,已经沦陷了,不少网友纷纷开麦,大骂UGG。

  广告内容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女孩戴着耳机躺台阶上,接着穿高跟鞋进酒吧,这到底是想表达啥?品牌方这脑洞开得太大,消费者表示跟不上。

  虽然也有不少网友表示,网友过于敏感了,但正如网友所说,如果你觉得不对劲,那么,它就是有问题的。

  再给大家科普一下这个牌子,UGG其实是澳大利亚羊毛靴的总称,1978年,一位澳大利亚冲浪运动员布莱恩在美国南加州成立了UGG品牌,把UGG靴子最先带到美国,起初并不受欢迎,是让好莱坞明星穿上雪地靴而一举走红美国,而后迅速在许多国家获得认可。

  正如名字一样,UGG读音不是读“油叽叽”,而是读作“阿哥”(重音在前)。因为最初雪地靴在澳大利亚被称为ugly sheepskin boots。意为丑陋的靴子,在国内,请了窦靖童作为代言人。

  目前 UGG官方客服对此回应称,已经记录并反馈给相关部门处理。然而,这一回应并未能平息网友的质疑,反而引发了更多关于品牌道德和社会责任的讨论。

  GGG并不是第一个被质疑鞋子广告擦边的运动品牌,此前,安踏新鞋海报也被质疑“打色情擦边球”, 海报中,鞋底缝隙正对女性大腿根部,被质疑刻意营造性暗示。

  此前,#花洛莉亚 擦边#和#黑兔 擦边#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第一和第四,持续霸榜十几个小时,引发上亿人次关注。

  花洛莉亚涉事的有两款产品。一个是最新款的唇蜜,因其造型设计独特,被网友质疑像是男性的生殖器官。

  更离谱的是,花洛莉亚2022年推出的唇泥产品命名,让人直呼“好家伙”,其色号的命名都是“亲亲小居居”“亲亲neinei”“亲亲阿咪”“亲亲樱桃”等。其中争议最大的“亲亲小居居”和“亲亲neinei”,谐音梗懂的都懂,虽然产品瓶身上印有小猪和牛奶的图案,但仍被质疑是在擦边。

  不少网友直言“色号不会取名的话可以直接用数字的”“亲亲小居居是哪个恶俗的人起的名字?”“一个受众是女性的品牌这么恶心女生”……

  黑兔的一款双色提亮膏海报被评价为“莫名有种不适感,反正就是很奇怪的感觉”,从而引发了评论区的一些赞同和“擦边”质疑。

  彩妆品牌MAC魅可新推出的“大子弹头”产品广告引发争议。在海报中,其使用了“更大更持久 丝滑显色”的广告语,被质疑打擦边球。

  喜茶和国外知名品牌Marimekko联合推出轻乳茶新品时,将茉莉味饮品命名为“小奶茉”,后来推出的栀子花口味则命名为“小奶栀”,被不少网友质疑发音有擦边嫌疑,此后喜茶紧急给新品改名“小白栀”,才暂时稳住了舆论风波。

  古茗则因为其手提袋上印的最新logo引发争议。虽然官方解释称logo的上下部分拼起来是一个“古”字,但仍有很多网友认为其造型像是男性/女性的生殖器官,有擦边之嫌。

  还有去年5月,网红酸奶品牌Blueglass Yogurt发布了一则“Superboy男友力”酸奶广告,在其宣传海报上打“”符号在其小程序详情页,产品配料表中也特意标注添加了玛咖、肉苁蓉、人参、鹿鞭等具有“壮阳补肾”功效的中药材成分。

  更恶趣的是,文案还显著带有“18周岁以下,我不卖”“恶搞男友,我不卖”“建议一天喝一杯,多了我不卖”“60周岁以上,我不敢卖”“别说你不懂”等充满暗示意味内容,被消费者质疑存在“擦边”“低俗营销”行为。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流量就意味着曝光度,意味着潜在的消费群体。品牌方为了吸引眼球,不惜“剑走偏锋”。

  面对屡禁不止的低俗广告,有人总结出这类营销的“翻车三部曲”:第一步,某品牌广告打擦边球上热搜;第二步,某品牌道歉;第三步,用低成本广告达到宣传效果。

  制作一个带有擦边元素的广告,或许比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创意研发和品牌建设来得更容易。品牌深谙“骂声也是曝光”的法则,甚至主动设计争议点。例如Blueglass酸奶的“壮阳”文案,本质是精准踩中猎奇传播的G点。

  他们误以为通过这种低俗的方式就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却忽略了消费者的审美和价值观正在不断提升。

  如今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更加注重品牌的内涵和价值观,对于这种低俗、不尊重消费者的营销方式,只会感到厌恶和反感。

  但从品牌营销的角度来看,擦边营销虽然能带来短期的关注和流量,但长期来看,更会损害品牌形象和消费者信任。

  当Z世代消费者开始用“不买”惩罚擦边品牌,当“反感低俗”成为社交媒体主流声音,品牌该清醒了。

  希望更多品牌能够引以为戒,避免类似的擦边营销事件再次发生,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市场环境。

有争议的话题热点文案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yuzhibolangzi@gmail.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