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围观话题 > 正文

“制造围观”:网络视频平台的剧场化-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

时间:2025-06-04阅读数:24

  剧场作为观看活动的场所,聚合了展演剧目和围观群众。而网络视频平台的剧场化,使剧场的概念经历了从实体空间向虚拟媒介的深刻转变与扩展。在新的观演场域中,平台通过提供多元化的剧集内容,吸引着不同圈层的“围观者”,他们在数字构建的网络空间中实现沉浸式的共同观影,形成一种“众声喧哗”的景象。但是剧场化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何提升剧场的“可围观”性,警惕围观人群的“一哄而散”,也是网络视频平台急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2020年6月,剧场化之风在各大网络视频平台吹起。爱奇艺“迷雾剧场”凭借《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等悬疑网剧率先打响名号。时至今日,剧场已然成为各视频平台发力的重要赛道,差异化的剧场矩阵逐渐形成。与线下演出的剧场相比,网络视频平台的剧场打破了传统社会观演活动对物理场所的依赖,将剧场的概念延伸至更加自由、灵活多变的虚拟空间中,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沉浸式的观演场域。

  剧场(theatre)一词源自希腊语,词根“thea”意为观看、看见,剧场即指可以进行“观看”活动的场所。“观看”作为剧场的核心活动,维系着旁观者和表演者的关系,串联起整个剧场的运作逻辑。换句话说,“观看”作为剧场活动的关键一环,把审美的主客体融为一体,保证了观演关系的建立和持续,建构了一个审美活动的空间场域。

  公元前550年至前500年,古希腊雅典已经出现了最早的演出剧场。它分布在雅典的市集广场中或神庙旁,是由木头或石头搭起的简陋看台。最初,观众均席地而坐,仅有长者可坐在木凳或石凳上。之后,随着表演场地的扩大,观众都拥有了座席,主祭师及长者则坐在专门划分的荣誉席位上。公元前4世纪,为了进一步扩大观众席的容量,一些依靠山坡建造的剧场在原有地形的基础上不断扩建,用石材砌筑座席,再用坡道将座席相连接。表演场地多以扇形、梯形或自然形态为主。随着表演内容逐渐丰富,为解决观众观看演出时的方向感问题,表演场地开始增加景屋、石墙、凹廊等装置,将观众注意力更集中地吸引到演员所在的地方。由于半圆形剧场能够较好地保证观众的观看视线,这种剧场也成为希腊多数剧场的最佳设计方案。[1]从剧场选址到座席设计,从建筑布局到设施升级,古希腊剧场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逐渐提升“可围观”特质的过程。中国古代剧场的形成和发展也具备这种相似性。

  中国的剧场雏形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广场表演,观众围站在四周观看。汉代的广场表演规模进一步扩大,被称为“百戏之场”,平乐观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场所。《水经注》就曾记载:“谷水又南运平乐观东……惟西明门外,独有此台,巍然广秀,疑即此台也。”隋代的剧场更是达到“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的规模[2]。但这种大规模的剧场演出通常由皇室举办。随着宋朝工商业的发展和宵禁制度的取消,剧场演出开始广泛走向民间,出现了“勾栏瓦舍”这种专门化的剧目演出场所。“勾栏剧场充分考虑了对于观众的安置——只有给观众创造舒适的观看环境,演出才能得到更大的商业收益。”[3]剧场全封闭的设计,保证了表演及观众不受气候时令的影响。高出地面的戏台、层层加高的座席,构成了适宜的观演环境。多元化的内容、商业化的经营方式也不断提升观众的体验,促使剧场不断走向成熟。

  尽管中西方文明孕育出的剧场文化不同,但是剧场的建构逻辑却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制造“围观”条件,提升剧场的“可围观”性,是剧场顺利运行的前提。在内容供给方面,剧场作为一个可见性场域,通过聚合各种表演,能够保证多元化的“围观”内容。《东京梦华录》就曾记载宋代瓦舍中的各种表演,如小唱、杂剧、讲史、小说、舞旋、相扑、影戏等。古希腊剧场则是以各种歌咏舞蹈、喜剧演出、悲剧演出为主。在基础设施方面,剧场不断对演剧场所的看台、座席等进行建筑升级,确保适宜的观演环境。而观演人群的在场“围观”是剧场持续运行的保证。“围观”意味着观演人群的聚集,随着剧场的发展,观演者从“驻足围观”到“持久围观”,与剧场逐渐形成共在关系。剧场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特定的物理空间,使他们能够聚集在一起,共同观看戏剧演出。观众的观看、反馈行为会促成“场效应”的形成,这种效应不仅会影响其他观众的情绪,也会反作用于演员的表演,使剧场空间内的成员紧密相连,共同构成观演活动的主体。正如“场”理论所提到的:“戏剧的‘场’,包含着戏剧的各种要素,不仅是舞台上的表演,还包括观众席上的气氛和剧场建筑等。”[4]

  “剧场化”的概念率先被传统电视频道引入,各大卫视创造性地设立了多样化的剧场时段,以满足不同时间段的观众需求。随着网络视频行业的蓬勃发展,影视作品的传播媒介发生了深刻变革,逐渐由传统电视向互联网平台转移。“剧场”在视频网站也大面积铺开,各个视频网站纷纷推出各类剧场专区。网络视频平台的“剧场化”即指视频网站通过设立不同主题的剧场,将相同或相似类型的剧集进行集中播放,从而形成一种品牌化的播放模式。

  网络视频平台的剧场化运营之路,最早可追溯至优酷在2013年推出的“阳光剧场”,当时主要利用此剧场同步播放电视台版权剧集。2015年,优酷进一步推出了“放剧场”,并细分为面向男性观众的“放胆冲”系列与针对女性观众的“放松活”系列。2018年,爱奇艺“爱青春剧场”和“奇悬疑剧场”面世,主打青春偶像剧和犯罪悬疑剧,类型化、精细化、规模化运营的剧场模式初具雏形。2020年,爱奇艺的“奇悬疑剧场”升级为“迷雾剧场”,凭借《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爆火。随后,各大视频平台纷纷效仿,剧场化之风在各大平台吹起。

  从现实的剧场到荧幕的剧场,再从电视卫视到网络平台,剧场的概念经历了从实体空间向虚拟媒介的深刻转变与扩展。可以说,网络平台的剧场类似现实剧场的一种线上化、虚拟化的延伸与重塑,它不是简单地将传统剧场的内容搬到线上,而是在数字空间内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沉浸式的观演场域。在这个场域中,表演者不是直接被围观,而是先进行表演、生成影视内容,再借助网络平台投放给观众,演员与观演者不再进行直接的双向交流,新的观演关系形成。但是“围观”依然存在,网络视频平台通过直接投资、联合制作或版权购买等方式,参与到影视剧的策划、拍摄、后期制作等各个环节,再经过内容审核与监管筛选出适宜播出的内容。这些按照一定特征聚集的影视剧便构成了剧场可围观的“剧目”,不同剧场的“剧目”即网剧剧集,吸引着不同圈层的“围观者”,他们在数字构建的网络场域中进行观看和互动。换句话说,网络平台的剧场虽然不同于传统的现实剧场,但是两者有着相似的观看逻辑。网络平台的剧场化通过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的重塑,制造了一个全新的、互动性强、个性化的“围观”场域,在数字场域中延伸和发展了新的观演关系。

  正如詹姆斯·吉布森所言“行动取决于环境提供的可能性”,“可供性”概念主要应用于探讨媒介技术为具有特定感知和技能的行动者所提供的行动可能。[5]网络视频平台提供了视频展演的“技术

  座驾”,数字剧场空间基于此进行建构和展开。在技术的加持下,“可供性”的资源配置为个体“围观”行为的出现提供了机遇。相较于传统的电视频道,网络视频平台实现了内容的高度丰富和细分。目前,各大平台通常将不同资源进行选择和整合,根据剧集的类型、题材、体量等特征,将相近的剧集资源聚合在一起,形成多元化的剧场板块。在此模式下,剧场的整体风格成为内容创作的指南,而多元的内容产出则作为剧场框架的坚实支撑。例如爱奇艺的“迷雾剧场”和优酷的“白夜剧场”主打悬疑、刑侦类题材,推出了包括《沉默的真相》《尘封十三载》《微暗之火》《新生》等多部备受瞩目的悬疑网剧。爱奇艺“恋恋剧场”专注于甜宠、爱情类剧集,推出了《苍兰诀》《月光变奏曲》等剧目。这些剧场内的剧集各自成章,通过风格迥异的内容安排与彼此之间形成隔断,构建起各具特色的剧场展演空间。一旦观演者被单个剧目吸引,就会自然而然走入平台打造的观剧场景中,共同围观剧场内的剧目演出,从“驻足围观”向“持久围观”转向,成为该剧场的忠实观众。

  在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迅速吸引短暂“驻足者”的注意力也是剧场取胜的关键。短视频通常能以快速、便捷的特点,迎合“网生代”群体碎片化、快节奏的观看习惯,在短短几十秒到几分钟的过程中,抓住用户的注意力。鉴于短视频的这种传播特点和流行现状,长视频平台也纷纷构建多样的短剧剧场,瞄准观看者的碎片化时间,以短暂展演的微剧目吸引他们进行短暂围观。以爱奇艺视频平台的“微剧场”和“短剧场”为例,“微剧场”以时长1到5分钟的竖屏内容为特色,“短剧场”则以每集时长5至20分钟的横屏内容为主,囊括了男频、女频、银发、古言、悬疑等诸多类型。通过短剧模式的探索,这些视频平台也实现了赛道扩容,试图拉回短视频平台观众的注意力,以系列化的短剧供应,促使观众进行持久观看。

  具有吸引力的内容是引发观看进而形成围观的基础。为保证内容资源的可供性,掌控剧集质量和播出节奏,视频平台通常采取自制、定制等运营策略,投入人力资金、组建制作团队或是委托制作公司开发各类网剧。这些剧集被编排并归入不同的剧场板块之中,不断强化剧场的定位和特征。随着新剧集的持续加入与经典剧集的循环播放,剧场的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各种“独播”形成了平台的差异化竞争,为观众提供了多元选择。对于用户而言,网络视频平台精细化的内容分类、聚合式的剧集呈现以及差异化的剧场运营,使用户能够进入剧场,高效、快速地找到想要观看的剧目,准确地定位到自己所期许的观看内容,这极大地提高了观众持续观看的兴趣,也增大了他们从“驻足围观”向“持久围观”转换的可能。

  电子媒介跨越了以物质场所为基础的场景界限,其“引进和广泛使用可能会重建大范围的场景,并且需要有新的社会场景行为[6]。”数字时代剧场的观演场景在社交媒体的支持下,打破了传统社会观演场景需以物理场所为建构基座的空间限制,将剧场搬至更为自由、流动的虚拟媒介场域。这种共享地带的建立,为趣缘群体的共同围观与交往提供了场所支持。

  “在互联网实现的各种连接中,人与人的连接是核心。”[7]在传统电视媒体时代,受众的圈层网络主要依赖于家庭、社区和社交建立,电视虽然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但并未直接改变人们之间关系网络的本质。而如今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社交范围极大扩展,人与人的连接不仅带有现实社会关系属性,更具有网络社会圈层属性。视频平台各具特色的剧场汇聚了不同背景的趣缘群体,他们在剧场空间中聚集,共同等候并观看剧目展演,形成围观之势。例如2024年4月22日,优酷宣布悬疑剧场升级为白夜剧场,以“长夜必尽,真相大白”吸引观众,随着《新生》《微暗之火》《边水往事》《雪迷宫》的播出及新片单的公布,众多观众开始预约剧场内未上映的剧集,坐等“好戏开场”。个性化推荐机制的存在,也促使偏好一致的观看者不断聚集。平台利用协同过滤、内容推荐等算法,分析用户的行为数据和视频的内容特征,推荐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并找出与该用户相似的其他用户,推荐这些用户喜欢的视频。这种内容分发将观影人群进行了一场数字时代的“部落重组”,使拥有共同爱好、兴趣或价值取向的用户精准地聚集在一起,他们观看的剧集内容也逐渐趋同。如《边水往事》的剧集开头就有不少观众发弹幕表示:“看完雪迷宫来的。”“雪迷宫过来的”。这种弹幕“广播式”的讨论,也能对同一剧场内的剧集起到二次传播,观看者在同一剧场内不断往返,与其他围观人群进行分享互动,实现一种沉浸式的虚拟在场观影。

  在以受众为中心的时代,把握圈层受众已经成为平台吸引用户、提升用户黏性的重要手段。视频平台的剧场化运营以统一的品牌标识、风格化的内容编排和稳定的播出周期,吸引并留住特定圈层的围观受众,为深挖用户黏性提供了可能。目前,针对偏好悬疑类的受众群体推出的剧场有爱奇艺“迷雾剧场”、腾讯“X剧场”、优酷“白夜剧场”,针对偏好情感类的受众推出的剧场有爱奇艺“恋恋剧场”、优酷“生花剧场”,针对偏好港剧受众的有优酷“港剧场”,以及面向喜剧偏好受众的爱奇艺“小逗剧场”、优酷“合家欢剧场”等。不同剧场对聚集的围观者进行精准化、精品化“窄播”,不断优化和提升自身的运营能力和服务水平。而这些长久驻足的围观受众也为平台的商业变现提供了转化支撑。通过对不同圈层用户的行为特征、兴趣偏好进行深入分析,平台能够实现更加精准的广告投放和商品推荐,提升商业变现的效率。一旦观看者被内容吸引,平台还能通过会员制度为受众提供独家剧集的提前观看权。受众对于自己喜爱的圈层内容,往往也具有更高的付费意愿。他们愿意为高质量的内容付费,以享受更好的观看体验和服务。这种付费行为不仅为长视频平台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也推动了平台内容生态的良性循环。

  可以说,网络视频平台以内容为核,剧场为基,吸引了一个又一个的观看者,这些观看者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围观的趣缘群体,使整个平台呈现出一种既“垂直”又“泛化”的群体部落生态,形成一种新形式的“网络群居”。圈层性不仅是这些群体的特征,也是平台运营发展的内在整合逻辑。

  布尔迪厄将场域表述为“具有自己独特运行法则的社会空间”[8],它“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9]。网络视频平台创建了一个“永久在线”的场域空间,观演关系涉及的各个主体都存在于这个场域中且相互影响。

  剧场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线上集体观影的空间场景,设置了可围观的剧目“议程”,观看者只能按照剧场片单列出的剧目演出进行选择。如今各大视频平台都采取独播战略,用户若要观看某一具体剧目,只能在特定平台上搜索并播放。这些聚集的观众拥有相似的观影兴趣和需求,更容易在场域中进行互动。他们在同一剧目演出的“观众席”相遇,通过弹幕、评论、点赞等方式交流观影感受,形成一种“众声喧哗”的景象。特别是悬疑网剧的观众通常在看剧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推测,参与到解密的讨论中,例如《雪迷宫》的评论区已经有超过138万条互动评论,《边水往事》的评论区数量超过136万条。观看者在剧场中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看想法和感受。在这个过程中,观看个体的情感与期待被理解,他们产生的某种相通的情感体验和认知状态也会减少个体的孤独感,进一步加强群体的聚集。可以说,剧场作为一种共享的互动场域,对齐了不同观看者的错位时空,他们发送的信息尽管不全是实时互动,但整体上仍然呈现出一种群体性围观的状态,他们共同在场,围绕共同的话题,进行信息及情感交流。这种交流也会随着受众流动,转移到其他场域,形成不同场域的共振。“在互联网的关系网络中,实在性的身体与物理的空间障碍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一方面身体消失、时空合一;另一方面是场景交叉、关系套叠”[10]。“围观”受众在网剧散场后的“奔走相告”,将剧场情境中的信息通过自己的关系网络进行二次传播。例如爱奇艺“恋恋剧场”的《苍兰诀》在开播后爆火,在哔哩哔哩平台的粉丝二创视频最高播放量已超500万次。优酷“白夜剧场”《雪迷宫》里的人物及台词被做成“梗图”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被反复转发。这种传播使剧场及剧目不断被浏览与回溯,形成从现实空间到虚拟空间,从即时到延时的多方位传播。

  除了以观者为主的场域互动,平台作为剧场的统筹方,在促进场域共振方面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剧场化的场域构建方面,以往平台采取的策略多是以宣传单个剧集为主,试图用单个大爆剧“以点带面”式地提升网站平台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但是这种运作模式难以对平台发展形成稳定持续的影响,而剧场化的运营模式,先打响了剧场的名号,再依照片单进行系列化、周期性排播,使网剧摆脱了“点”式的随机投放,剧集接连不断的长尾效应也保证了剧场的生命力,为持续的场域共振奠定了基础。在剧场的内容运营方面,平台在网剧播出前会协同各方对播出内容进行把关。例如爱奇艺、优酷在IP改编领域都推出了各自的战略。爱奇艺的“云腾计划”将部分爱奇艺文学原创签约作品免费开放版权给自家平台的网络剧,走“薄利多产”路线,而优酷则利用阿里文娱的资源,为网络文学IP的改编剧赋能。在剧集宣发及播出阶段,平台经常采取定制热搜、官博互动、建立超话、设置话题等方式招揽网络“过客”为“看客”。例如优酷“白夜剧场”待播剧《白夜破晓》在微博就有近十个热搜话题。除了线上与各社交媒体协同互动外,这些视频平台还以丰富多元的形态打破时空界限,在不同场域中进行共振传播。例如爱奇艺为扩大声量,实现虚拟与现实的跨屏联动,曾在地铁站开设可沉浸式互动的“迷雾专列”,为剧场化造势。如果说围观者处在“观众席”,面对着剧场化的前台,与展演剧集及观者群体在同一场域进行互动,那么平台方则处于不可见的剧场后台,策划并协调着台前幕后的各种事宜,将每个主体紧密连接成一个关系网络,促进剧场—观者—平台的良性互动。

  剧场模式作为视频平台的排播和营销模式,为平台吸引了大批受众,形成“围观之势”。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网络视频平台的剧场化运营逐渐精细化、类型化和规模化,但鉴于发展时间较短,它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网络视频平台剧场化尤为突出的特征是内容的垂直化。各大视频平台通过推出不同主题的剧场来吸引特定圈层的观众。这种重视“垂类”内容发展的策略有助于平台进行差异化竞争,形成独特的品牌优势,也能使观众更容易地找到符合自己喜好的剧集。但是同类型剧的集中展演,也容易使剧场陷入“千剧一面”的困境。高度相似的剧情设定、叙事手法、视效风格会造成观看者的审美疲劳、降低观剧兴趣,从而导致围观人群“一哄而散”,转向其他更具特色和创新的平台或内容。此外,不同平台的剧场类型有一定的重叠交叉,内容题材上常会出现重合现象。

  由于“垂类”内容主要针对圈层用户,而用户所属的圈层又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这就使“垂类”与“泛圈层”之间的平衡难以把控。对于“垂类”的强调可能会造成剧场的“窄播”与用户的“窄化”,而过于“泛圈层”又无法凸显剧场特色,影响用户黏性。目前的剧场化多以悬疑、情感题材为主,特别是悬疑剧场在爱奇艺、优酷、腾讯三家平台均有分布。虽然部分剧场在类别上也有所扩充,涉及了喜剧、港剧等题材,但难以涵盖所有类型的剧集。且各个剧场之间的发展状况不一,也影响了用户对于剧场和平台的选择。

  作品质量的不可控,低口碑作品带来的剧场“注水”,也可能降低剧场的可围观性。以剧场带动剧集的运营模式,虽然保证了不同剧集的“上座率”,但是质量参差不齐的网剧作品也无疑增大了剧场口碑的不稳定性。好的作品通过口碑传播,正面影响剧场的声誉,但是失败作品也可能产生连锁反应。以“迷雾剧场”中的剧集为例,《隐秘的角落》豆瓣评分高达8.8分,《致命愿望》却只有4.0的评分。高质量剧集作品在打响剧场名声的同时,也为剧场吸引了更多的围观受众,他们对剧场作品抱有较高的期待,一旦播出的内容质量下滑,没有满足他们的期待,剧场的口碑也会受到牵连。爆款作品难以重现,精品输出步履维艰,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剧场化的进一步发展。

  对于长视频平台来讲,短视频作为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正在抢夺受众有限的注意力资源。面对这种“长短之争”,剧场也建立了竖屏的短剧场,吸纳更多短期“驻足观看”的受众。但是从长期来看,内容才是剧场的核心。一个剧场如果能够持续推出高质量的剧集,不仅能够吸引新观众,还能够留住老观众,形成稳定的观众群体。围绕内容形成的品牌影响力还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创作者和合作伙伴,为剧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习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网络视听不仅仅是收视行为,更是关乎文化发展的重要实践。而剧场化是网络视频平台建设的重点、视听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更应该持续提质增效,推出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网络视听作品,提升剧场的“可围观”性,吸引更多“围观”受众,不断契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网络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向社会传递更多视听正能量。

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yuzhibolangzi@gmail.com>

猜你喜欢